脫褲、變裝,和性別學校教育


台南女中千人脫褲,抗議校禁短褲
性別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,在家庭、學校,和社會裡扮演重要且密不可分的角色,台灣也逐漸從過去追求兩性平等,慢慢轉變到致力於多元性別發展的社會,尤其家庭和學校教育更是孩子發展性別意識上的關鍵。
近一年,台灣教育史上發生了兩件前所未有和性別相關的事件,一個是集體行為,另一個是個體獨立的創新,兩者的共同點是都在挑戰傳統的父權 (Patriarchy)思想為主的校園和社會。
2010 年3月,台南女中學生為了抗議學校教官以學校榮譽為由,禁止學生除了在體育課外不得在校園內穿著短褲,透過手機和網路的串聯,近兩千名女學生在學校朝會上集體脫掉長褲,露出小短褲,向學校表達強烈不滿,而南女校長當時在朝會上也立刻說;「我愛南女,也愛南女小褲褲」,並立即招開校務會議,廢除禁止穿短褲的校規,造成當時教育界不小的轟動。
台南女中在此行動後,由學校班聯會主導了一連串的會議,從班會、學生議會到校務會議,透過公民會議和辯論,學生的團結和主動激盪出了許多新的東西和自主性別意識,可說是台灣性別教育史上最好的公民教育範例。
台灣社會或校園中,也常常見到這種對女生的「短褲」緊箍咒。校園或社會對女學生有許多在服裝、儀容和行為上的規定,以冀符合社會所期待對「女生」、「端莊」、「純潔」的形象,孩子在這些被動規範的空間,對性別及性的意識也無形中被約束、限制或單純化
今年年初無獨有偶,馬偕醫院日前被控惡意資遣「跨性別」員工,院方一再否認與性別歧視有關,凸顯跨性別者在社會上面臨的困境。反觀復興高中,卻特別准許跨性別學生穿女裝上課,營造多元性別的友善校園,創下高中首例。

廁所是個以男女生理差異做為區分的場所,對跨性別學生其實是種傷害,在性別空間設計上應該更友善
台北市復興高中的「小儒」,從小就喜歡女生打扮,也常在放學後穿女生衣服,甚至曾經穿女生制服上課,也排斥和一般男同學一起在男廁使用小便池,這為他帶來很多異樣的眼光和不理解,被同學排擠,或是不知所以然的遭到謾罵具有性別歧視的字眼。
「小儒」為了符合家庭期待和學校的規範,長期在校園內因為自己獨特的性傾向受到許多困擾,直至前陣子終於有勇氣和學校提出自己在性別意識上的問題,而令人欣慰的是,學校在經過多次的討論後也決定尊重學生的性別選擇權,讓「跨性別」的「小儒」穿女制服上課。
這兩件具指標性的性別相關事件不同之處在於集體和個人行為,然而相同之處是兩者都是在被限制,被規範,和被動的校園環境和教育空間下,創造出新的、積極的、主動的性別意識和價值。
校園一直都是孩子及青少年產生性別意識和性別差異的主要場合。性別意識應該從小就讓孩子熟悉,越小的時候接觸越自然,越快融入孩子的心理和生活,形成健康的價值觀,同時幫助孩子整理情慾及性別經驗。培力 (empower) 孩子的性別意識,並尊重不同的性別意識,更進一步能健康地擁有性別選擇、性自主和身體自主的權利。
註解:培力 (empowerment),又稱賦權、賦能。乃是個人、組織,由下而上,藉由學習、參與、合作等過程來獲得掌況自己本身相關事務的能力的過程。更重要的是在賦權的過程中專業者應學習賦權對象的文化、世界觀、及其生命過程,並與其一起努力而非只是鼓吹賦權對像去做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Caramel's TGirls Interview With Ashley George

一般標準的進行女性化轉化過程的用藥過程

[TG Story] The Posing Stone